给困难学生发“助学券” 城区普通学校实现小班化
安徽籍农村残疾女青年刘敬菊,今年春节前随丈夫来南京打工。只上过初一的她试着向南京市教育局提出继续上学的请求。出乎意料的是,她不仅穿上校服免费就学,还能到南京下关区职教中心学计算机、进家门口的滨江中学上文化课!
刘敬菊说:“其实,我来南京打工,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女儿。”她的女儿今年上幼儿园中班,很快就要上小学了。刘敬菊告诉记者,农民工子女在南京读小学、初中,与当地孩子一样,杂费、课本费和借读费三项费用都不用交,“一学期可省下500多元呢!”
刘敬菊一家的情况是南京这座教育幸福城市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京多管齐下,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推进教育走向优质公平。
如今在南京市,农民工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为了保证这个群体的子女都能上好学,南京市今年实施“3个100%”计划:农民工子女可以100%免试相对就近入读公办初中;民办打工子弟学校100%配置计算机教室并实现“校校通”;所有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100%接受免费市级培训。据了解,目前在宁6.2万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85%,其中公办就学比例超过87%。
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南京市一直给予格外的关心,从2003年起就通过实施“助学券”制度,减免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困难家庭学生的学习费用。 2008年,这一政策延伸至学前和高中教育阶段,在全国率先实现15年基础教育政府扶困助学“全覆盖”,加上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和课本费以及各类残疾学生全免费等,南京市各级教育部门每年要为此买单超过2.7亿元。该市下关区一位姓孙的市民说:“我爱人因车祸致残,我下岗后就在菜场做点小生意,如果没有‘助学券’,真不知道女儿能否坚持把书念下来。”
刘女士在南京一家媒体当记者,她今年打算把孩子送到郊区农村婆婆家门口的一所幼儿园就读。她说,那里的幼儿园与城里的幼儿园已无多大差别,所以很放心。
为了让每一个农村孩子读好书,南京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每年市本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农村教育经费超过1.5亿元。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骨干教师优岗计划、教师免费进城培训计划和幼儿教育提升工程等,全市农村中小学均达到国家和江苏省各项办学条件标准,并100%实现信息技术“校校通”、无危房和“零债务”。
针对在城区普通学校就读的孩子,南京市从2001年起,逐步在这些学校推行现代小班化教育。8年来,全市为此投入超过8000多万元,小班化教育实施规模增加到小学100所、初中26所。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资源均衡化、教育目标多元化、课程开发个性化、教育过程民主化、教育评价激励化、教育效益最优化,让这些学校由昔日的“门可罗雀”变成如今的“门庭若市”。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必须要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与机会,让每个禀赋各异的学生都获得生动持续的发展。他强调,学校发展不能扁平化,人才培养不能千篇一律,“要让每颗星星发出自己的光,要给那些跑得快的孩子配上好鞋。”他说,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要让每所学校各展千秋;追求教育公平,要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