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江苏周在台北隆重开幕
苏台教育交流合作成效显著
11月10日上午,充满浓郁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台北圆山大饭店,花团锦簇,高朋满座。台湾江苏周开幕式、首届台苏经贸合作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一起启动了台湾江苏周开幕仪式。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中国国民党中评会主席团主席郝柏村,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出席开幕式。台湾工商、科技、农业、文化、教育、旅游等各界人士1000多人与江苏代表团欢聚一堂,共同出席这一两岸交流合作的盛会。
上午9时30分许,“台湾江苏周”开幕式暨首届台苏经贸合作论坛正式开始。连战首先致辞。他说,我非常荣幸参加“台湾江苏周”的盛大开幕典礼,并在这里欢迎我的老朋友、好朋友梁保华书记和他率领的代表团。梁保华书记这次率团来台湾访问,开展文化、教育、观光尤其是经贸等各方面的交流,这是最近以来到台湾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访问,也是接触范围最广泛的、影响最深远的一次访问。我代表所有台湾的朋友们,致以最热情的欢迎和祝福。
连战说,江苏和台湾关系非常密切,既有历史的连接,更有特殊的感情。江苏是人文荟萃、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也是物产丰富、经济贸易领先、科学技术进步的经济大省。目前台湾和江苏两地间无论是投资还是贸易都名列前茅,尤其是两地高科技产业唇齿相依、互相合作,已经建立了一个新的价值链,这为两岸经贸合作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连战说,四年前,我代表中国国民党在相隔60多年之后,到大陆访问,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胡锦涛总书记达成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个愿景已经被写入国民党的政纲。虽然国民党的领导阶层有所更动,但我们始终坚持五点愿景,不但不会改变,而且将全力以赴坚持下去。因为两岸的和平发展、互助互利、共享双赢,是历史的大趋势,是两岸同胞民意的主潮流,也是世界上所有关心我们的朋友们的期盼。两岸同胞都希望看到和平、开放、稳定、合作和发展,这就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连战说,现在金融海啸正处于将了未了、似过非过的阶段,虽然已经露出了曙光,但我们仍不能够掉以轻心。在我们即将走过艰难、度过风雨的时刻,梁书记率领这么庞大的代表团来到台湾,其情意和诚意令人感动,这次访问的时间是非常关键的,访问层面是十分广泛的,同时访问的成功也是可以预期的。连战在致辞中祝愿梁保华书记率团访问圆满成功,进而把台湾和江苏的关系带入更高的阶段,向新的里程迈进。
梁保华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员会和访问团全体成员,对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盛情邀请和周到安排表示感谢,向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以及各位嘉宾出席开幕式表示欢迎和感谢,向为“台湾江苏周”活动顺利举行付出辛劳努力的工业总会、台湾各界人士表示感谢,并转达江苏人民对2300万台湾同胞的美好祝愿。
梁保华说,2005年的春天,胡锦涛总书记和连战主席在北京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四年多来,国共两党的庄严承诺一直引领着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全面推进,成果丰硕,给两岸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越来越多的两岸同胞更真切、更强烈地感受到:和平顺应民心,发展造福两岸,合作带来双赢。我们此行,就是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大力度推进江苏与台湾两地经贸合作和其他各领域的全面交流,以务实举措落实国共两党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为增进两地人民共同福祉、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多作贡献。只要我们同心协力、真诚合作,江苏与台湾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梁保华说,江苏与台湾既有深厚的历史情缘,又有紧密的现实联系,具有扩大交流、深化合作的独特条件。江苏是两岸交流合作关系最密切、成果最丰硕的地区之一,中国国民党两任主席访问大陆都把南京作为第一站,岛内各界高层人士和基层民众纷至沓来。江苏在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拥有了更多参与机会,也肩负了更多责任担当。
梁保华说,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两岸之间“合则两利,通则双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当前,尽管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很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更需要两岸同胞携手打拼、共克时艰、共创双赢。我们真诚希望:以互利双赢为牵引,以两岸人民福祉为依归,以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为目标,全面扩大和深化江苏与台湾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梁保华全面介绍了江苏的省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投资环境,提出了深化产业合作、加强旅游合作、扩大苏台贸易、促进文化教育交流四点建议。
“两岸同胞不仅有血脉相连的历史传承,也有休戚相关的共同利益,更有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景,凡是有利于两岸交流合作健康发展的事,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的事,凡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我们都要积极去做。江苏人民愿与台湾同胞携手推进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美好未来贡献更多力量!”梁保华热情洋溢的致辞,赢得了全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之后,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陈武雄和江丙坤先后致辞。江丙坤在致辞中高度赞扬“台湾江苏周”受到了台湾各界的欢迎,是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和平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鸿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也分别代表两地企业界致辞。
开幕式上,举行了苏台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台湾工业总会与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合作建设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等28个经贸合作、苏资入岛和采购贸易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
今天,“锦绣江苏”图片展也在圆山大饭店开展,梁保华陪同连战等嘉宾一同观看了展览。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台湾工业总会监事会召集人王文渊,以及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代表,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代表;江苏代表团副团长赵克志、李云峰、蒋宏坤,南京市代市长季建业,以及代表团全体成员。
苏台教育交流合作成效显著
江苏省对台教育交流经历了迎来送往的单向交流、学术交流蓬勃发展、全方位合作交流的三个阶段。江苏与台湾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形式不断丰富,交流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积极促成两地师生互访。两岸人民同文同种,骨肉相连,有着共同的祖先和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有着相同的语言文化和道德传承。在教育部港澳台办资助下,从2000年开始,我们依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校开展两岸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台湾地区高校学生社团等团组来访,从2000年至今,已有超过400批台湾学生团组6000余人次学生访问或顺访我省高校。同时,自2000年至今,我省高校已选派近40批学生团组400余人次学生应邀赴台参加各类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另选派约300人次学生赴台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
二是精心打造品牌交流项目。随着我省教育系统与台湾地区交流的不断拓展,青少年间的交流已非常频繁,为提升交流层次与水平,我们积极鼓励学校打造精品项目。从2000年开始,我省高校与台湾高校之间每年都定期举办如“我们共同拥有21世纪”、“两岸大学生研习营”、“心园、校园、家园——两岸大学生精神文化溯源之旅”、“两岸大学生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联合考察活动”、“沿江行——两岸大学生长江三角洲经济文化考察活动”,“两岸大学生‘建筑与历史’研习营”等多项固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在台湾岛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是不断扩大来江苏就读台湾学生规模。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我省教育品牌的逐步形成,到江苏来求学的台生越来越多。截止2009年9月底,在高等教育方面,江苏共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大学、江南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医学院等16所高校在校台湾学生68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01人,硕士研究生172人,本科生360人,预科生27人,插班生25人。台湾学生学习的专业主要分布在中国语言文学、中医、教育、临床医学等江苏优势专业领域。2005-2006年度、2006-2007年度和2007-2008年度在苏高校就读的台生分别有194人、247人和242名台湾学生荣获教育部港澳台侨学生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奖规模位居各省市首位。在基础教育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就读的台湾学生达4400名,主要分布在苏州、南京、无锡等城市。成立于2001年9月的华东台商子女学校,是我国两所专门为台商子女设立的学校之一。该校在校台生774人,覆盖幼稚园、小学、国中到高中三年级。
四是深入开展合作办学。海峡两岸教育各有所长,除了人员交流外,我们还鼓励我省高校和职业学校拓展与台湾相关高校的高层次合作。现建有台资参与兴办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六所,它们是:金山职业技术学院、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昆山登云职业技术学院、明达职业技术学院、建东职业技术学院、炎黄职业技术学院;台资独资兴办的昆山台胞子女学校;与江苏的教育机构合作举办的高级中学一所,幼儿园2所。同时,定期合作举办高层活动平台和高水平学术论坛。比如,南京大学与台湾大学举办“两岸尖端科学论坛”、与台湾中央大学举办“两岸三地人文社会科学论坛”等。省教育厅与省台办举办的“苏台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邀请了台湾10余所科技大学的院校长来苏与我省20余所高职院校交流座谈。
为鼓励招收更多的台湾学生到大陆高等学校来学习,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执行同一收费标准。2005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台办联合下发《关于调整祖国大陆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台湾地区学生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我省及时转发并按通知要求贯彻执行。从2005年秋季开学开始,在大陆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的台湾地区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执行与大陆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即同一学校、同一科研院所、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学习的学生学费标准一致,同等住宿条件下的住宿费标准一致。对招收台湾学生的大陆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给予专项补助。对台湾学生收费标准调整以后,考虑到台湾学生的实际培养成本,国家财政对招收台湾学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每年招收台湾学生的数量,按照实际招生人数每生每年8000元补助。部属高校由中央财政补助,省属高校由省级财政补助,市县属高校由地方财政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