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就被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原本“光鲜”的李连生,因为学术造假,头上的“光环”没了!
今日,重庆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人民大厦会堂举行,中国科协常委、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作了题为《真实与责任》的报告,通过“李连生事件”等案例告诫急于求成的老师或学生,为了学位、名利等不惜造假,做出种种学术不端行为,最终都会名利尽失。
回顾:震惊中外的学术造假
龚克介绍,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公示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陈永江等教授实名举报李连生在申报“往复式压缩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
对此,西安交通大学通过校学术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展开深入调查。随着对李连生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与核实,2010年3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作出决定:鉴于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龚克还在报告中谈到陈进事件。陈进在1997年获得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2001年回国后因发明“汉芯1号”而荣誉加身,并获得了长江学者称号和政府津贴。陈进从美国摩托罗拉买进芯片,打磨掉原商标,标上“汉芯”,称为自主创新的“中国芯”。陈进这种严重的学术不端,最终也被“开除”。
提醒:我们身边常见的问题
一项自己研究的成果,投给两个出版单位,是宣传科研成果,还是自我剽窃?龚克说,某校一位教师晋升高级职称期间,被举报将同一篇文章用中、英文分别先后发表在两个杂志上,两个杂志都要求“首次发表”,这位教师晋升教授的资格被取消,并进行了公开检讨。
在署名方面,也会常常见到学术不端的行为。龚克曾任某杂志的编委,有一位男生找到他帮忙撤稿,这位男生的稿件是由一篇英文论文翻译而来,由于他的师姐帮忙翻译,该男生擅自将师姐的名字署上,险些给即将毕业的她造成极大的伤害。
龚克说,一稿多投是否有错,关键在于它是否“真实”地表达了成果呈现的状态。该不该署名,要看是否具有“实质性贡献”和“相应的责任”,应当杜绝“权势”署名和“友情”署名。除此之外,综述引用时应该有自己的角度判断,不然也可能涉嫌剽窃等学术造假。
观点:如何处理对待学术造假
龚克说,近年来我国学术造假事件的出现,这其实是很正常的,难以完全避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也会推动科技的进步,由于功名诱惑,学术造假事件就被催生出来。而且,学术造假事件不是我们国家才有,其他发达国家知名研究机构也有存在。
如何才能减少学术造假事件?龚克认为,学习规范很重要。很多研究生进校就会拿到很厚的规范本,但部分人认为规则是给想作弊的人定的,不想作弊就不必看规则。殊不知,规则是为所有人制定,也需要所有人遵守和维护,不去了解和遵守的人就可能导致一稿两投等事件的发生。
“对学术造假事件,目前主要是各校根据情况处理。”龚克说,希望我国能够第三方学术不端处理机制,处理起来就更具公信力,但是还需要法律的授权,相关工作才能很好地开展。目前可以尝试机制内的协会、学会处理,也存在着不少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