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一流名校名企
——在全省人才强校、人才强企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时刻,我们召开全省人才强校、人才强企工作推进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全省高校、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对新时期推进人才强校、人才强企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刚才,南京大学等8家单位的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听了以后很受启发。会上还印发了推进人才强校强企工作的两个文件,各地、各单位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高校和企业在推进“两个率先”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高校和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名校名企更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的象征与标志。美国硅谷地区的斯坦福大学、128公路带的麻省理工大学以及苹果、英特尔等知名高校、企业,推动和引领了全球科技与创新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世界排名前100所大学和500强企业中,美国均占三分之一左右,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名校名企成就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江苏的资源禀赋不足,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在全国发展的领先位置,重要的一条是紧紧依靠科教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高校从37所,发展到现在的127所,高校数和在校生数列全国第一,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人才。我省企业经历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外向型经济领跑全国、依靠人才和科技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历程,企业总数现已达到123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万多家,工业销售9.06万亿,均列全国第一。特别是近年来,全省高校和企业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和重点,更加自觉地调整学科设置和研发方向,更大力度地加强科技和人才合作,逐步成为高端人才的集聚区、创新成果的发源地、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十一五”期间,全省有近100所高校与省内9200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企联盟5000多个,联合承担85%以上的全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0年,全省企业研发投入68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3%。高校和企业正焕发出蓬勃生机、旺盛活力,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二、人才是高校和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人才是成就卓越的关键。许多知名的高校和企业,因一个杰出人才而名扬天下。世界知名大学依靠一流学术大师,培养了众多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和文化名人而享誉世界。世界知名企业依靠一流高端人才,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王者。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的教授,大都是从世界范围内精选出来的优秀高层次人才,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杜邦、通用电气等历史悠久的著名企业,无不拥有一支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其中仅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著名研究机构——贝尔实验室,就集聚了2.5万名科学家,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省高校企业快速发展的实践也证明,高端人才支撑和引领是强校强企的重要途径。苏州大学坚持面向世界广揽精英,一级学科博士点已居全国地方高校之首,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进入全国高校排名50强。无锡尚德组建世界上最优秀的光伏技术研发团队,用10年时间造就了产值达200亿元的企业,带动形成1700多亿元规模的光伏产业群。目前,全省高校拥有两院院士7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0人,五年来承担国家和部省级课题10万多项,获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900多项。全省企业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63人,占全国的24%,企业专利年申请量、授权量居全国首位。2010年,江苏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4%,人才贡献率达31.4%,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高校和企业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推动了江苏人才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江苏在人才强校、人才强企建设上还有差距。新加坡资源条件不及江苏,却依靠全球一流的人才竞争力,造就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以及伟创力、淡马锡、丰益国际等著名企业。江苏高校、企业数量虽多,但还没有一所高校进入世界名校行列,也缺少像华为、百度、海尔这样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华为的11万名员工中,46%为研发人员,2010年企业研发投入165.6亿元,占销售收入的8.9%,是我省企业研发投入的四分之一。知识创造价值,人才成就未来。我们一定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感,以更宽的视野引才,更高的境界育才,更大的气魄用才,构筑创新创业人才新高地,增创高校企业发展新优势。
三、扎实推进人才强校、人才强企实现新跨越
人才强校、人才强企正面临难得历史机遇。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高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有20所高校进入全国百强,60家企业跻身中国500强。
第一,进一步明确人才强校强企的重点。高校和企业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一要突出高端人才开发。学术大师是高校的灵魂,领军人才是企业的旗帜。正如牛顿、凯恩斯等成就了剑桥,比尔•盖茨、乔布斯成就了微软、苹果。事实证明,谁能够集聚一流大师,谁就能抢占科技前沿;谁能够集聚高端人才,谁就能引领产业发展。要在世界范围内紧盯学科与产业前沿的顶尖人才,紧紧依托“千人计划”、“双创计划”,舍得投入,不遗余力,努力引进一批学术大师、领军人才。深入实施新一轮“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重点培养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高新技术产品销售超亿元的科技企业家。二要突出青年人才培养。坚持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高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大力实施“青年人才工程”、“青蓝工程”,推行名师带徒制度,重点培养1000名青年骨干教师和1000名青年企业家。注重给青年人才压担子,让青年人才挑大梁,使他们有机会参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创新项目的研究,为他们施展才华、锻炼提高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三要突出创新团队建设。在大科技时代,现代科学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和趋势,所有重大科研成果都是团队精诚合作的结果。每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背后,基本上都有一个强大的团队作为支撑。我们要加大创新团队引进和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校和企业重点引进100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对入选的创新团队,省财政给予300-800万元的人才经费资助、1000-3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对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给予特别支持。
第二,进一步提升校企人才开发水平。江苏校企人才工作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突破思维定势和原有模式,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一是坚持国际化导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人才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我省高校、企业都要用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手段来配置人才资源。高校要坚持开门办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与跨国公司共建研发中心。要支持高校、企业面向全球引进人才到校企担任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和技术负责人。依托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计划,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海外培训,选派1000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赴国(境)外培训,1000名优秀教师到世界200强大学攻读学位或访问进修,努力培养一批懂市场、知国际、善管理的战略企业家和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二是打造高水平平台。越是高端人才,越需要事业平台,越看重发展空间。为了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我们不仅要舍得花大价钱给待遇,更要舍得花大本钱搭平台,对世界级名家和杰出领军人物,要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事业平台。高校要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大力提升传统学科,大力培植新兴学科,以学科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学科发展。企业要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等为重点,大力建设各类高水平研发平台。要坚持以用为本,对关键人才,要设置专门岗位,安排重要职位,放心放手支持他们干事创业。三是运用市场化手段。有关资料表明,跨国企业70%的高端人才都是通过“猎头”配置的。高校和企业要善于借助社会化人才服务机构,运用人才测评、人才租赁等方式,合理、高效、有序地配置人才资源。要推行“人才+项目+科技金融”模式,利用创投基金、科技贷款、市场融资等,集聚人才创新创业资本,让科技金融成为人才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三,进一步推动校企人才融通互动。高校是育才的主阵地,企业是用才的主战场,只有校企全面双向融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共赢。一要拓宽校企人才交流渠道。真正打破体制束缚、身份界限,拆除校企之间的藩篱,实现人才无障碍交流。积极推行“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模式,5年内选聘500名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选派10000名教授博士到企业和基层服务,开展科技创新。要更加注重高校科研的市场导向、应用导向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导向,更加注重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转化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当前,尤其要将高校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优势、产业发展优势。要把高校科技人才到企业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成效,作为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二要提升校企人才合作层次。美国硅谷、韩国大德科技园、台湾新竹科技园、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园都是校企人才合作的成功范例,我省高校也在校企人才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要在现有合作基础上,通过共建研发队伍、共享创新平台、共同承担项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联合制定技术标准,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校企人才合作由松散型向紧密型、浅层次向深层次、短期性向长效性转变。三要创新校企人才合作形式。支持高校与企业广泛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围绕我省产业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和关键环节,促进人才资源有效整合与知识产权共享。借鉴摩托罗拉大学、惠普商学院等成功做法,启动实施“企业大学创建工程”,依托高校人才资源,在省内大型企业建设10所企业大学。加大“科技镇长团”选派力度,逐步将选派范围扩大到全省所有县(市、区),使科技镇长团成为校企人才合作的粘合剂、企业技术创新的辅导员。
四、着力构建人才强校、人才强企的制度保障
人才强校强企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工程,其中,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重要,创新政策、加快构建有利于校企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尤为关键。
第一,强化高校和企业的主体地位。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开发和配置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谁投入、谁受益”,“谁使用、谁开发”。长期以来,江苏人才工作比较多的是政府在主导,培养和集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这在特定历史时期是必要的。今后,我们要构建政府有效引导、高校和企业主导的人才工作新模式,充分调动高校与企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让高校和企业成为人才强校强企建设的主角。高校和企业要树立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的理念,主动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高校按总支出5%左右,企业按不低于销售额0.6%的标准,设立人才发展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对人才投入较大、成效显著的高校和企业给予奖励。
第二,创新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发展机制。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竞争。建设人才强校、人才强企,最关键的是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流动、使用的体制性障碍。为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北京大学建立讲习教授、人文特聘教授制度,上海财经大学推行教师报酬“双轨制”,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百度实行全员股票期权计划,使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都能按贡献参与分配,从而集聚了众多高层次人才。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是促进人才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的根本保障。各高校、企业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人才开发先进做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制度改革为突破,带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我们这次确定的16家试点单位,要坚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的特别导向、特别政策、特别机制,率先建成人才竞相涌现、创新活力迸发的特别区域,为全省人才强校、人才强企工作创造经验。省各有关部门将整合相关政策资源,提供集成化服务,对试点工作给予全力支持。
第三,创设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对人才而言,事业是内动力,服务是凝聚力,环境是吸引力。推进人才强校强企,需要加快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各地各部门要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建立鲜明的考核导向,研究制定人才强校强企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人才强校强企目标责任制。定期开展考核评比,对人才强校强企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奖励。要大力宣传人才强校强企建设过程中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宣传高校和企业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建设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关心人才、支持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加快建设人才强校、人才强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务实推进,不断开创高校、企业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争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王 奇
2011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