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国两所顶尖大学——北大、清华——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时,几乎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些网络流行语,随后报道出的其他一些名牌大学的校长的演讲,也都显示着大致相同的趋向。这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极大争议。虽然人们说“褒贬不一”,但很显然,除了各自高校的大学生之外,社会上的反应明显是“贬”多于“褒”。
“科学网”上做了一个网上调查,“校长致辞使用网络语言,你怎么看?”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是“与时俱进”还是“哗众取宠”。从我现在(2011年7月12日晚上)写作时所看到的投票结果,前者或者说支持者只有175票,而后者即反对者则多达822票。当然,像这样仅只提供非此即彼的调查问卷,很难说具有科学性,但至少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还是可以使人管窥社会上的一些基本倾向和态度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人们对大学校长演讲与致辞的反应可谓异常激烈,指责和批评更多一些,风头也更强劲。其中包括有说是大雅向流俗谄媚的自我矮化,有说是作秀,也有说是模仿,更有评论指出大学校长不应沉溺与这“哥”那“叔”。相比之下,辩护者的声音显得有些微弱,既有人认为这样演讲挺好的,也有人认为使用网络语言不过是教育的细枝末节而已。
应该说,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致辞,原本不过是高校内部的事情,但从2010年夏它开始走出象牙塔,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始作俑者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他在该校毕业典礼的演讲致辞,使用了学生的语汇,大受学生的欢迎和追捧,并被亲切地称为“根叔”。
坦率地说,从去年到现在,我对大学校长演讲和致辞的观点和看法有所改变。在去年“根叔”刚刚红起来的时候,我曾谈到过自己的看法,我说自己是一喜一忧。喜的是,他的讲话令人耳目一新。之所以会觉得耳目一新,是因为在过去,大学校长的讲话几乎是千篇一律,不说高高在上、冠冕堂皇,至少也是八股式的讲话。而根叔却毅然抛弃了这些八股文,以贴近学生语言、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更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的姿态在跟学生讲话。这种变化,实在是令人欣喜。而忧的是,当时及此后很多大学校长在跟风,根叔的语言乃至演讲风格似乎成了风向标,不学习就是落后,那么,如果大学校长都这样千篇一律地去演讲和致辞,岂不陷入另一种八股?当时我提出,在毕业典礼这一庄重的时刻,作为大学校长为大学生上的最后一课,是否更应该用自己人生的经验、人生的智慧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去对学生提出一些忠告或者建议,从而让学生能够为未来的变革做出准备呢。
但在后来以及当下,我越来越意识到,我所“忧”的不足惧——不怕校长的演讲不深刻,倒是怕我所“喜”的还不够多,即那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演讲姿态还不被更多的大学校长所认同和接受。
我的“喜”和“忧”之间的转变,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当我们在批评大学校长的演讲或者致辞时,为什么大学生会大呼过瘾,甚至从此成为了校长的“粉丝”?第二,为什么一时间会有这么多的大学校长跟风或者说不约而同地要以这样的语汇去演讲和致辞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大学生见到校长的机会是很少的,更不要说与校长面对面地交谈了。我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跟学生讲过,中国大学生上了四年大学,极有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校长是谁,更不要说“认识”了。当然,我们要感谢网络,因为网络与媒体的发达,使我们的大学生虽然不见校长其人,但至少还是会闻其名的。我也说过,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两个机会可能实现见到校长的愿望,第一是开学典礼,第二是毕业典礼。在开学典礼上,您有可能聆听到校长的欢迎词;而在毕业典礼上,您还应该握到校长那为您扶正流苏的温暖的手。当然,如果很不幸您错过了这两个场合,那您在大学中见到校长的机会可能就微乎其微了。当然我也知道,很多甚至是大多数学生对谁是自己大学的校长可能漠不关心,但不能忘记的是,校长授予您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是一时的,但签在您证书上的校长的大名,却是要跟您一辈子的。
如此一来,当大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终于见到了那些只闻其名而未见过其人的大学校长,或者说是终于在离校之前见到了那位在自己的毕业证书上签了大名的“真人”,而这个平日里与自己可谓身处同一校园但却总无机会相见的“真人”,居然还是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在跟自己讲“最后一课”,大学生的兴奋与激动,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大学校长们近乎一致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言的现象,我是这么看的:使用什么样的词汇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使用言辞背后的思想、观点与姿态、态度。其中大学校长的低姿态和谦卑态度应该是更为值得称道的,他们所共同流露出的希望与学生拉近距离、贴近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的那种姿态和渴望,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他们看到了一位可亲可敬、平易近人的长辈。而且,在看过了这些名校校长的演讲词后,必须要申明的一点是,抛开他们所使用的流行网络语言外,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复旦、西交大或者重庆大学的校长们,都在致辞演讲中融入了各自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期望,应该说还是各具特色。
当然,这样的解读和看法,都是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来说的。我当然也希望有一天,当我们的校长还可以通过上课、学术或者其他方式而有机会与学生经常接触,当我们的校长也可以经常举行见面会(town hall meeting)而与学生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当我们的学生面见校长并不是件难事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也应该对校长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像个校长的样子去做智慧而深刻的演讲。
但在今天,我们的校长不是不像校长,而是太像校长了,像到似乎与学生有着太远的距离和太深的隔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要说,现在大学校长在演讲或者致辞中的表现,实在是非常可贵地展露出他们走下神坛的意愿和姿态。
而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持欢迎的态度。千万不要在大学校长刚刚俯下身来与学生接近一步的时候,就再把他们推回到神坛上去。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