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2017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国内经济企稳回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随之趋暖,但规模较大、结构复杂、供需失衡等老问题依然存在,并出现了供给“一增一减”、需求“一升一降”、矛盾“一老一新”等新特点。同时,由于新经济迅猛发展和中国经验快速传播,高校毕业生就业又面临绿色发展机遇、新动能机遇、健康服务机遇、丝路机遇和金砖机遇等难得历史机遇。针对新形势新机遇,提出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既要综合施策,又要精准发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机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涉及千家万户根本希望的民生,对我们这样一个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的发展中大国来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尤为重要。当前,2017届高校毕业生临近离校,各高校都在厉兵秣马、全力以赴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各路媒体对此也十分关注,5月24日,《700名毕业生签约后被降薪》充斥报端;5月30日,《北京今年继续缩减外地生源落户指标》又在媒体涌现。被高校毕业生趋之若鹜的中央直属企业和首都北京接连传出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消息,无疑给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一定影响。那么如何看待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如何在毕业生离校前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高度重视与认真研究。
一、就业形势复杂
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79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和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新特征进一步显现。一是供给呈现“一增一减”。今年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795万人,比去年增加30万人,其中高职高专增加21万人,本科生增加9万人,研究生增加1万人,全国有13个省份应届毕业生超过30万人,4个省份超过50万人,总量压力持续增加;但世界经济在徘徊中缓慢复苏,国内经济动能转换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总体减弱。二是需求呈现“一降一升”。实体店和网店“生死交织”、起起落落,钢铁、煤炭、水泥、煤电、铝业、船舶等行业,进入去产能的艰苦战役,互联网餐饮企业、汽车行业等O2O企业纷纷望秋先陨,相关行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岗位需求下降;“互联网+”、信息通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用人需求持续上升,相关专业毕业生一人难求,企业用工需求的行业分化明显。三是矛盾呈现“一老一新”。原来的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新情况接连出现。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高职院校和部分专业社会需求不足,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女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加大;少数毕业生不急于就业,放缓求职步伐,“慢就业”、不就业、考研“二战”等新情况有增多趋势。
此外,家长和社会的传统观念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影响较大,私营企业、小微企业、艰苦行业基层单位少人问津,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满为患。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助推了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歧视问题屡禁不止、花样翻新,既扰乱了社会又伤害了学生。部分毕业生就业预期居高不下,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不足,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不适应现实工作需要。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与低不就同时存在,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同时存在,逃离北上广与漂在北上广同时存在。
二、就业数据趋暖
1. 经济数据向好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日前公布的5月份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国就业增长稳定,居民收入和财富稳步增长,消费信心保持强劲;欧元区经济成长为十年来最佳,复苏气势“既广泛又稳健”;日本经济已连续5个季度增长,消费和出口均有所好转。国内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5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 51.2,连续10个月位于荣枯线上方,表明中国经济稳定态势明显,近期经济动能较强。生产指数(53.4%)和新订单指数(52.3%)仍然处于高位扩张状态,将给就业带来重要利好。同时,5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上升0.5个百分点至54.5%,表明非制造业继续保持上升态势,零售、运输、铁路、航空、邮政、电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9%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60.4%,连续9个月位于60%以上水平,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领域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筑业市场非常活跃,用工需求将持续增长。
2. 就业数据喜人
经济和改革发展形势向好,对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季度我国宏观就业“温暖开局”,就业局势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人社部统计,1—3月城镇新增就业334万人,同比增长16万人,增长幅度超过去年。一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97%,环比下降0.0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07个百分点,实现近年来首次城镇登记失业率降到4%以下。用人需求回暖,招聘和求职人数同向增加,人社部对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数据分析,一季度市场招聘人数同比增长7.8%,求职人数同比增长2.1%,求人倍率1.13,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06。制造业用工企稳,一季度制造业用工需求同比增长9.3%,高于总需求增速1.5个百分点。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到GDP比重的56.5%,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从改革的红利来看,政府简政放权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放管服”举措深入落实,商事制度改革和税收制度改革不断推进,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保持了就业局势的稳中向好。
3. 毕业生就业复苏
与全国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比肩,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也在挑战中前行、在困难中复苏。4月初,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同比提高近2个百分点,5月份继续攀升,6月初数据比5月初提高14.3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14个省份签约率同比上升,东部如上海、中部如湖北、西部如宁夏领跑全国毕业生就业率。从东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情况看,除黑龙江同比略有下降外,辽宁、吉林毕业生签约率均比去年同期上升,辽宁省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去年,制造业等支柱产业拉动就业大幅增加,截至5月12日,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47.53%,同比提高10.54个百分点,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毕业生签约率超过60%。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3月份针对2017届北京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42.4%的毕业生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比往年“更好”或“变化不大”,25.9%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差”,31.7%的毕业生表示“说不清”, 截至3月上旬已经签约或已有意向单位的学生超过半数,达到54.2%。广东金融学院5月上旬毕业生签约率在70%以上,整体就业意向突破80%以上。重庆市3月份统计, 2017届特殊困难群体毕业生签约率已近30%,高于全市平均签约率近两个百分点。太原理工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生在去年11月就业率已近17%,同比上升2.61个百分点。不论是全国数据、省市统计、还是学校个案,都反映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逐步好转、在恢复中复苏。
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是喜中有忧,据国内知名人才网站智联招聘5月份发布的“2017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研发现,2017届大学生对我国就业形势的感知呈不乐观态度,40.8%的应届毕业生认为就业难、形势严峻、毕业生签约率下降;约有9.8%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即一些毕业生不着急就业,而是选择旅游、在家陪父母以及继续等待机会自主创业等。大城市仍是毕业生签约的主要目的地,调查数据显示,签约在一线城市的比例为66.6%,二线城市签约比例仅为19.0%,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签约比例为14.4%。在已经签约的2017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8.5%的毕业生选择了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同比上升了5.7个百分点。毕业生实际签约平均月薪4014元,同比去年下降751元。这些数据都说明,尽管毕业生就业出现复苏趋势,但约束条件依然存在,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不容乐观。
三、就业机遇凸显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挑战不少、压力较大,但机遇同样前所未有。一是绿色发展机遇。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41次集体学习,再次对绿色发展进行全面发动和部署,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过去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将会彻底改变,绿色生活、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节能节水节电等相关专业将迎来宽广舞台,其毕业生将大展宏图。二是新动能机遇。新经济催生了新动能,从动能转换看,新经济新动能茁壮成长,传统动能调整改造加速,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茁壮成长,正引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既是经济转型增长的新变量,也是经济提质增效的新蓝海,发展数字经济必须用信息化培育新动能,所以信息、通讯等相关专业会继续火爆,智能制造、数字设备、数字采集、数字技术等相关专业将异军突起。三是健康服务机遇。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这将极大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非公立医院16004家,占整个医疗机构总数的55%,诊疗人次占比12.3%,与公立医疗机构相比,非公医疗机构总量不足公立医疗机构的20%,整个行业仍处于小、弱、散状态。如果民营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着力解决被舆论诟病的社会信用和服务能力问题,相信在国务院政策措施推动下,民营医疗机构将会“井喷式”发展,则医疗卫生专业和健康、养老等相关专业将供不应求。四是丝路机遇。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满结束,论坛达成包括基础设施、贸易、金融等270多项具体成果,涉及交通运输、能源环保、通讯电信、高铁、港口、电力、农业等诸多领域,投入资金超过7800亿人民币,巨大的商业机会将创造巨大的就业岗位。五是金砖机遇。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于2017年9月在厦门举行,拟打造新的“金色十年”。目前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已从10年前的12%上升到2016年的23%,对全球经济贡献度超过50%。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金砖国家正经历从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携手应对自然灾害、传染病疫情、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并不断探索“金砖+”拓展模式,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等领域发现新机遇,这将在就业方面提供更多“金砖含金量”。
尽管新机遇层出不穷,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来讲,传统产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也不容忽视,制造业、农业、公益事业等领域每年接纳高校毕业生达到毕业生总数的一半左右。近日辽宁省就业创业工作暨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布,制造业等支柱产业拉动就业大幅增加,今年一季度,制造业新就业人数同比上升45.7%,其中装备制造业、冶金工业同比分别上升184.9%和90.5%。一般情况下,传统产业仍是主导力量,传统行业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所以,我们在抢抓机遇过程中要统筹兼顾,不能重视了一个、忽视了另一个。
四、就业仍须加力
现在正值毕业生求职签约高峰期,也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期。面对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必须打好最后攻坚战,稳住就业基本盘,在经济转型中实现就业提升,以高度的使命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以高质量就业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1. 抓基础,持续开展招聘活动
校园招聘是毕业生最喜爱的就业形式,对毕业生来说求职成本低、面试效率高,同时也体现了学校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高校应充分调动一切力量,主动“走出去、请进来”,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方式,多渠道收集发布招聘信息,办好各类招聘活动,特别是重点收集五大机遇方面的用人需求,多组织相关单位的招聘活动,力争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2. 再努力,精准推送就业信息
用人需求信息是毕业生就业最重要的信息,挑选有用信息、甄别虚假信息也是毕业生最头痛的事情。这给高校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空间。高校应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份内的责任,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建立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搭建精准对接服务平台,根据毕业生自身条件、个性特点进行智能化供需匹配,开展个性化订制服务,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减少毕业生求职盲目性,提高求职效率和就业满意度。
3. 强帮扶,热情实施就业援助
困难群体毕业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此时他们最需要关心和关怀,高校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带着深厚的感情,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家庭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女毕业生、农村生源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应建立台账,通过发放求职创业补贴、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开展个性化辅导、推荐岗位信息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要热情关怀、主动服务,让“有困难找学校”成为大学就业工作的一道靓丽风景。
4. 重实效,大力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服务是高校的份内职责,毕业生离校前是最彷徨无助的阶段,找到工作的同学既踌躇满志又不知所措,没找到工作的同学既焦虑万分又有些自卑。对此,高校应有的放矢,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做深做细,深入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对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要帮助其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多讲如何迈好第一步;对暂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除积极帮助就业外,还要及时疏导其求职过程中焦虑情绪和自卑心理,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积极主动就业创业。
5. 不松懈,继续做好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
高校永远是毕业生的家,毕业生离校时未找到工作,高校也脱不了干系,任何时候都不能有“把毕业生推出校门”的思想。所以,毕业生越是离开学校,越要对其加倍关心。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既要持续为毕业生推送就业信息,又要主动与人社部门联系,做好就业手续的交接和后续服务工作,不能让未就业毕业生成为“断线的风筝”,做到“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荆德刚,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青海西宁 810008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7期第27-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