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以临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897098/answer/713410341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题主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的确也做过类似的事情。有段历史是上海支援全国,讲的就是把上海的工业体系和技术骨干迁移到外地。
我们是老百姓,大道理讲不来,我们只知道历史给你们这样一个机会,但是你们并没脱贫致富现在过了四五十年你还想再来让我们吃一次药?我们不是戆大,同样的错误不会犯两次工厂在吴越地区好赚十块钱,然后我们再拿四块钱送到河西,大家都可以吃饱。
但是假使讲所有的工厂全迁移到河西,我们来种地,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赚一块钱,你自己也赚一块钱,题主觉得是哪笔账划算?下面这个目录中的标题看起来很讽刺,历史真的写下上海人的功绩了么,写下的话题主应该也不会问这种问题了。
上海给吴越兄弟们做了个榜样,工厂迁移到外地实际上和扶地魔把钱给弟弟是一样的,有些人只会一味地索取,这也是不应该迁移的原因
为了放了Hard Disk的抬杠,我来翻一些当时的文件出来,大家来看看他们是不是烂泥扶不上墙:时任上海市劳动局局长马纯古关于一年来动员去外埠参加工作的职工情况及今后处理意见的报告(节选)(1954年3月16日)
市委工业生产委员会:兹将本市一年来从失业、在业人员中动员占东北、华北、西北及中南等地区参加工作的情况,报告如下:一、1953年我们在本市失业人员中动员去外埠参加工作的,计有技术人员49人,技工1 471人,职员992人,熟练工1 540人。
今年1月份又动员了56人,总数为4 108人与此同时,五金、建筑、纺织等产业工会曾从在业工人中动员上外埠支援国家建设的总数为11 457人其中五金系统约1 000人,建筑系统8 213人,纺织系统l 611人,银行系统230人,公交专业320人,其他83人。
以上失业、布业两方面总计动员去外埠的共有15 565人这部分力培主要足投入中央第一、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央地质部、铁道部、燃料工业部、重工业部、轻工业部等所属生产部门,以及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和海军等抗美援朝前线和后方的军队建设。
以上报告,是否有当,请予审核指示马纯古1954年3月16日上海市统计局编:《胜利十年---上海市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的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7,18页: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到1958年,上海动员赴外地参加工农业建设的劳动者共计。
150万人以上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万多人,技术工人13.7万人,为各地培训艺徒13万多人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工业品、原材料更是难以计数其中机床4万多台,各种电机300千瓦,棉布85亿米,汽车外胎86万条,胶鞋4亿双。
通过商业部门调出的工业品总产值302.3亿元陈丕显:《报告提纲》,《上海市党代会、人代会文件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651页:外迁的工厂企业,1950年至1962年,共计679户,涉及纺织、轻工日用品、五金、医药、电机等20多个行业,分布在山西、四川、贵州、云南、福建、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商业企业、包括服装、美发、餐饮,以及文化单位、学校、医院等,先后前往各地《上海在国家计划的第一年》,《解放日报》1953年11月5日:为支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兴建,上海在1953年当年即组织一万多人的建筑队伍,其中有200多人的技术人员,包括有一级一等工程师
吴世鹤担任建厂工程的总工程师《欢送第三批参加国家重点建设的五金工程》,《解放日报》1955年1月30号《中共上海市委转发劳动局党组“关于抽调技工出国学习计划”的通知》,1955年3月30日,上海市档案馆馆藏
《上海重工业产品支援全国经济建设的简况》,《解放日报》1955年2月8日《中共上海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252页从1954年至1955年上海组织了三批较大规模的五金技工,参加一汽的建设。
第一批 865名,第二批444名,第三批969名上海前往一汽参加建设的技术工人,技术等级大多在五级以上根据上海市委的安排,挑选了325名优秀五金技工,在苏联学习技术后,回国担任工厂的工段长,其中长春一汽300人,洛阳滚珠轴承厂25人。
一起等8家单位所需的3000多种设备,14余万公里长的电线以及4万平方米的钢窗,都是上海工人日夜加班制造出来的上海机械技工还为一汽制造了使混凝土结实的振荡器、灰浆搅拌机、自动引水离心机、专用电路等设备从1950年到1956年上海调出的金属切削机就达2.8万台。
仅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例,在筹建期间上海市的68各工厂为一汽代培了78个工种3835名技术工人从上海支援一汽的人员中进入领导班子的有:赵明新 一汽党委书记沈曾华 一汽主管生产副厂长葛宝璇 一汽副厂长韩玉麟 一汽副厂长。
范恒光 一汽副总张长根 一汽副总王显洪 一汽集团常务董事桂伟麟 解放汽车联营公司 常务董事从上海支援一汽的人员中进担任副总工程师和副总经济师的有:孙顺理、沈尧中、郑静彤、毛履平、张国良、冯云翔等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2 000人参加西北区行 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1952年1 1月15日)根据中财委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整顿金融业的方针,及华东局上海市委批准的整顿华东区及上海市金融业的方案,在上海市委直接领导下,于8月2日组织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委员会根据市委指示,首先进行动员2 000职工参加人民银行西北区行工作,并以此来推动上海金融业的整顿工作,经过了二个半月的时间(其中因西北交通条件限制,到西北去的职工分五批出发,占了-一个月的时问)共动员了金融业职工1 955人(其中党员25人,占原有党员58人的44%,团员309人,工会基层委员以上干部约300人),职工家属在华东、上海其他机关私营企业工作者300人,家属2 276人共4 531人,尚有家属3 012人在1953年6月以前陆续分批前去。
一、工作过程……我们根据事实,将三年米人民银行对会融业各种措施,证明人民银行的发展是止确的,是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工人阶级的总的利益人民银行曾多方给予行庄的支援金融业的困难,是囚为他[它]本身内在弱点,机构庞大臃肿集中(。
全国金融职工18 941人,一半在上海,上海的三分之二集中黄浦区)盲目竞争,依靠高利差等不符合国家建设需要所造成……到8月下旬,在9 300个职工中,能主动响应号召与服从调配的已达到了68%同期间由工会对职工家属也进行60次有15000人参加的与职工性质相同,但程度方式不同的大小会议,家属都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有了离开上海,参加到西北去的思想准备,在群众的思想已经酝酿成熟的基础上,即转入。
……着重指出必须坚定为建设祖国服务的思想必须了解西北的物质条件差,不能以上海的条件要求西北,要从西北实际条件出发,要有充分的克服个人生活上困难的思想准备同时指出西北是革命老根据地,政治上先进地区,必须虚心向老干部学习,提高政治水平,才能发挥个人技术的效率。
……遂自9月19日起每星期一批分五批出发,出发情况亦很顺利热烈,但由于2 000人中绝大多数都是没有离开过江浙富庶地区的生活比较优裕的小资产阶级出身的职工,这次携眷进入西北,接触到西北实际生活以后,其巩固工作预计还是繁重的。
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1952年11月15日(当时全国金融职工18941人,一半在上海,上海的三分之二集中黄浦区,那时的上海,金融力量无敌啊!)附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华东办事处从上海私营机电厂抽调机器及电机技术人员的动员计划原件
陈政委并上海市委:根据中财委、中央人事部及中央第第一机械工业部电示:全国机器工业的五年基本建设任务很重,但目前第一机械部基本建设机构很不健全,基建设计干部极少,设计机构尚未建立,新产品的设计力量亦甚薄弱。
为迅速做好基建及新产品试制的准备工作,必须于年内从现有公私营企业中调集大批优秀技术人员,建立与充实设计机构本处为完成这一任务,已从华东国营企业抽调的机械及电机技术人员,计机器工业640人,电机工业330人,在年底前可集中。
从华东地方国营企业抽调的机械及电机技术人员,已由华东财委及人事部华东组织部电令各省市财委并人事厅抽调至回上海私营企业中抽调的机电技术人员,须抽调机械技术人员200人,电机技术人员100人兹拟具从上海私营机电厂抽调机器及电机技术人员的动员计划,请核示:(1)动员的方针与办法:前先须说明国家调用私营厂技术人员是为着国家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抽调技术人员参加国家建设工作是国营与私营厂的共同责任,也是祖国给予技术人员的光荣任务,只有把优秀的技术人员调到国家基本建设的设计机构中去才能完成国家人规模的基本建设仟务……技术人员调集后由第一机械部负责,进行短时间的政治,思想教育,然后分派到设计工作岗位。
以上计划因任务紧迫,请迅予批示,并祈各区委协助布罱执行。此致敬礼钱敏程望1952年12月25日
第一汽车制造厂上海工作组关于接收上海市五金技术工人工作综合报告(节选)(1954年4月1日)上海市动员五金技术工人参加国家重点建设第三批动员任务些木结束这个运动是在市委领导下、在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之一,因而这个运动是得到由上而下的领导重视和全面支持的,发展是均衡的。
就其时间和规范而言,是一个较长时间和一个广泛的群众运动,它不仅在于保证国家重点工程技术力量的供应,而且是在国家过渡时期对于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项重尝的措施上海市各级组织为第一汽车厂的任务的支援,日前已基本结束,仅就有关动员任务中的各项工作分以下两部分加以综合如下:
第一部分:总计划任务的准备与完成I.准备上作①确定方案,第一汽车制造厂按计划确定任务数为900人,四级和五级以上各占50%包括72个工种,车工(车工代替之工种在内)钳工、电工三工种为最多以后在工种方面作了调整,这个调整修正,是以上海市在技术工人的抽调上的可能性和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计划的确定即初步抽调计划的形成。
……Ⅱ.任务中几个主要特点①第三次动员仟务是以人力支援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和维持私人工业的生产的方针下进行的,其涉及之范围为26个区35种行业单以批准人数计算,涉及的厂即有545厂,报名者万余人的大规模的群众性的运动,其整个运动大致贯串三个主要阶段,即:筹备阶段,包括布置计划、摸底排队、重点试验;第二为全面动员阶段,全面发动工人报名、审查评级;
第三为结束阶段,包括工人集训,输送等事之三个阶段,是基层区、市、上业单位结合进行的是以市委为领导的各级组织密切合作,而构成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由上而下的运动组织形式,就给大批的动员工作造成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②是以工会出面、普遍号召、重点动员、工人自愿的原则发动的所以存报名的万余名工人中,就有大部为低级工人、青年工人,因而未能按工种、按等级的全面的完成任务,加之有的任务分配未能结合区的实际情况如:有铣工的区,未分配铣工,无铣工的区,反而分配了铣工,这样就给按计划要求完成任务造成了困难。
③按动员范围是涉及到各类行业的,其中工作母机、纺织、造船、翻砂、水电等种行业,这个行业的多种最大的特点,即是技术小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现象是不利于审查和今后的等级的平衡的Ⅲ,计划任务的完成及其他综合情况。
按计划任务中之各项规定及其要求分就以下几项:①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综合:在原计划基础上,经过调整后为969人,经过两批输送已七厂者为767人(附表一,二),其中四级占32.3%、五级49.3%、六级14. 2%、七级3.1%、无等级者1.1%,以车工、钳工、电工三种为数最多(代替之工种有起重工、白铁工和部分车工、钳工)。
高小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25人、5年以上工龄者616人,党员76、团员179人,身体一般健康从以上情况看来,在这批技工-中是基本上保证了质量,有着较高技术水平,年龄青,有一定的政治与文化水平,其中一部分是基层干部,这样就便于培养提高,作为骨干力量。
(此外有色金属管理局单位自行回沪52名工人的组织输送工作前有报告)⑤评级工作:评级的进行,在市区工作组的领导下进行一般是顺利的,但正是由于大多私营厂未经工资改革,工人无有等级,因而不管在支付工资单位或劳动分工都是不统一的,因此就造成了
一定的困难区和基层评级组织均认真的学习了标准,以对比、自报公议、组织评定的不同分法进行,基本上坚持标准,结合工人具体情况,老年工人重干实际经验,青年工人则强调技术知识、实际操作之熟练程度、产品类型精密度、工龄长短、经历等具体情况评定。
所以说这次的评级一般的是较正确的个别过高现象也[在]所难免第一汽车制造厂上海工作组1955年4月1日于上海东北局组织部财经部拟以赵明新任汽车厂党委书记的意见(1954年4月26日)中央组织部并转华东局组织部:
长春汽车厂今年工程任务很大,目前正处在全面紧张施工时期,现任党委书记工作不能胜任,我们拟派华东调来东北工作之上海市委组织部长赵明新同志担任该厂党委书记,希望该同志能于5月内调来东北东北局组织部财经部1954年4月26日
上海市劳动局关于访问西北地区本市外调壮工的情况报告(节选)(1954年7月1日)今年上半年,按照劳动部召开基本建设工人调配会议的决定,上海调出了壮工34 106人参加西北地区的国家基本建设其中调往陕西20 035人(内分配到宝成铁路5 472人),甘肃14071人(内分配到兰新铁路4 556人,玉门油矿1 503人)。
为了解他们在外地的情况,便于配合有关单位做好巩固工作,我们在4、5月问派了干部到西北各工地作了访问兹将了解的情况汇报如下:今年外调的壮工,极大部分是年轻、有文化政治情况比较好年龄在18~25岁的占58.24%;26~30岁的占17.38%;31—35岁的占11. 41%;36—40岁的占12.97%。
文化程度:小学程度占75. 35%,高小以上占11.73%.文盲仅占12.92%他们绝大多数政治历史清楚,调配时均经过本市公安部门的审查这些壮工到达工地后,由于甘肃、陕西省的重视和关怀,当地劳动部门及各招用单位对工人的热情接待和妥善安置,工人的生产热情一般都比较高,思想情绪亦较为稳定。
如兰新铁路第八工区第六小队上海工人连续获得了三次红旗兰州市政公司11007 工地有140余人,平均超过定额24%许多工人动脑筋、想办法,积极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兰州工业厅工程处601工地孙耀良提出了“快速打夯法”,提高丫工作效率;
郭金宝小组在混石土时采用了“流水作业法”,仅减少劳动力方面一年就节约了4 750元玉门矿务局建筑公司上海壮工陈芝元调做白铁工后创造“攀环器”,不仅保证了质量,还提高产量在5倍以上,因而在“石油报”上得到了表扬。
调入地区对长期安置上海工人的工作也开始抓紧,特别是甘肃地区,他们已经挑选了工作积极的壮工1000余人转为正式工或进行培训,使这些工人能在西北长期固定下来,增加了外调工人参加国家建设的热忱抽调本市五金技工参加外地重点建设工作组关于动员2 080名五金技工参加外地重点建设工作的意见*(节选)。
(1954年8月13日)中共上海市委工业生产工作委员会:本市这次动员2 080名五金技上参加外地重点建设丁作,大部分区任务已完成,一部分区正在进行最后一批出发的上人审查批准工作,只有个别区还在对一些小厂进行动员上作。
这次工作,由于市委、有关产业党委及各区区委的领导和支持,广大工人群众的热烈响应,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可以按照企业单位的条件,完成这次任务同时,通过动员上作,加强了对工人们的社会主义教育,有的基层学位并合理调整劳动组织,不仅对生产工作有好处,并为今后继续动员打了一个基础。
据统计:本市20个市区、7个郊区以及本市市政建设委员会、地方工业局、工务局、交通运输局等所属14个企业单位,全市报名人数已有11 295人,经审查批准的有1 440余人,预计8月底前尚可批准出发一批,约1 000人左右。
……除了上述2080名任务之外,最近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派员来沪,要求再抽调五级以上技工1 000名,支援祖国航空工业我们与有关各区商量准备,先布置400名任务,其中钳工150名,车工150名,铣、刨、磨、电、焊、木模、电镀、热处理等工种共100名。
争取在8月底前与原定2 080人任务同时完成,余数拟于9月份继续进行动员此外,中央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最近亦派员前来要求增加人数支援中南钨矿及东北炼铝工作,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要1 400人,中央建筑工程部也通过中央劳动部来电话要200余人。
根据这些情况,可见中央工业部门目前仍需招聘大量高等级技工因此,我们认为,必须抓紧时机,把技工动员工作推前一步,不能有所放松我们对目前动员技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各区应抓紧时间,认真作好这批动员工作总结。
总结内容主要是整个动员工作的基木情况和过程,宣传工作、劳动丁资、审查批准及生产安排、艺徒培训、家属照顾等具体经验与教训二、各基层动员单位应在区委工业部的统一布置下,切实对生产工作做好进一步的安排,合理调度劳动力,适当改进劳动组织,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劳动效率,并抓紧提高工人技术和培训艺徒工作,为国家培养技术后备力量,为继续抽调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
此外,并应对留厂工人,特别是这次报名未被批准的工人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巩固并引导典热情转向生产我们拟派人到北京中央劳动部请示,了解年内对上海动员技工的要求,以及明年的打算,以便工作上好做准备以上意见,是否有当,请核示。
抽调本市五金技工参加外地重点建设工作组1954年8月13日李干成关于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意见*(1954年10月19日)市委:国庆节前中央建筑工程部万里副部长与城市建设局孙局长来沪要求我们对重点建设城市加以支援。
提出的内容综合有五项:( -)抽调技术人员组织一个一个上下水道设计院,为洛阳、包头等市设计,属中央城市建设局建制;(二)将容大水泥厂和工务局的机械厂交给洛阳;(三)组织一支城市建设的施工队伍交给巾建部到新建城市施工;(四)以工务局的技术。
学校为中建部训练城市建设的技术人员;(五)希望我们调一批管理公用事业的技术人员给洛阳,洛阳拟另以一批于部与我们交换当时谷副书记、黄副部长和我根据尽力支援国家建设的原则,对万副部长的要求分别做了回答:同意抽调技术人员成立上下水道设计院,承担洛阳、包头等的设计任务;同意将容人机械二厂交给洛阳(机械厂保留一部分为工务确需要的配备力最和设备);同意将技术学校交给中建部训练技术干部。
关于组织一支施工队伍问题,因有些困难未作肯定回答;支援公用事业管理的技术人员给洛阳的问题,我们认为不必以干部来交换,洛阳可派人来学习,我们负责帮助他们学会现在上下水道设计院已止式成立,洛阳亦已派人来接洽迁厂问题,其余问题中建部还未有新的指示。
以上是我们与万副部长商淡经过的情况随着国家工业建设仟务的逐年扩大,城市建设与公用事业在设计、施工及生产管理、运转等方面支援技术人员与熟练技工的任务,必然是十分繁重的,我们自应把它当作一一项光荣任务去努力完成,但由于过去对此认识不足,准备不够,两年来随要盛调,因为缺乏统盘筹划,老的调出去,新生力量没有生长起来,因此不但在调集技术干部时感到工作被动,而且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
为了在这方面能够有所改进,兹提出以下两个建议,请市委研究是否能转撮中央加以考虑一、请中央建工部城市建设局就今后重点建设城市逐年的具体任务,计算出每年的需要(分出门类技术等级、数量等)然后按照各个大城市的可能条件,分配支援任务( 包括抽调与培养),这样,中央与各市在工作上就能主动密切配合与协作。
如果在具体计算工程所需各级技术人员数量有困难时,我们愿意帮助解决二、如果上述办法有困难,还可考虑采用包干制即将重点建设城市分批分别包给各市,从设计、施工、生产营理、运转等需要之各级技术人员及技工统由该包干的市负责抽调或培养输送。
由于我国在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方面的底子异常薄弱,应付如此繁重的任务,确实十分艰巨,需要我们有计划的努力以上意见,是否有当,请批示李干成1954年10月19日上海市第三批动员技术工人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工作计划。
1954年11月22日市委:兹送上本市第三批动员五金技术工人支援国家重点建设下作计划乙份,请审查指示如属可行,请即批转各区委、产业党委、市级地方工业管理部门及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党组为了继续动员本市五金技术工人支援困家重点建设,根据中央劳动部指示,在本年第4季度继续动员2 410名四级以上的五金技工,支援航空工业、汽车工业、拖拉机业和石油工业。
这些工厂均系141项中重点建设工程,有些厂随着基本建设逐步完成,急需技术工人投入生产为了保证这些工厂所需技术劳动力的及时供应,上海地区应尽最大努力完成这一光荣任务并通过这次动员工作,进一步摸清本市五金技工分布状况。
推动各企业逐步进行.(计划的培养和合理使用技术力量,为今后继续抽调技术力量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为此特订立以下计划一、任务与要求(一)这次共需技工2 410名,计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管理局1610名,其中长春第一汽车厂900名,洛阳拖拉机厂410名,洛阳滚珠轴承厂300名;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所属一一一、一一二等6个工厂667名;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汕工业管理局所属兰州炼油厂133名。
(二)这些工厂在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因此条件要求较高,希望有四级技工一半,五级以上技工一半,并要求配备一批党、团骨干对技工具体要求是历史清楚,政治可靠,身体健康,有培养前途,能服从组织调配,愿为国家匝点建设服务者。
(三)这次所需技工除兰州炼油厂133名参加基本建设安装工程外,其他都是直接参加生产的固定工人长春第一汽车厂及第二机械工业部所属工厂均要立即投入生产,洛阳拖拉机厂、滚珠轴承厂和兰州炼油厂抽调的技工需要继续留在上海及无锡等地国营工厂培养一个时期,从政治上、技术上进一步提高后再行外调。
…………市劳动局党组1954年11月22日国务院派赴上海工作组关于上海人口、地方工业等几个主要问题的调查报告(节选)(1955年9月7日)薄主任我们去沪工作组,在沪工作整一个月,根据中央有关指示,我们着重地研究了上海的人口、地方工业的内迁与改造、劳动力的外调和迁厂与劳动力调配巾有关的政策等问题。
我们的工作是分三步进行的…………与紧缩上海和支援新建工业城市有关的其他几个问题,我们也做了些了解教育方面,除中央已决定交通大学(造船系除外)辽两安,两个医学院有一个迁重庆外,另外有不少学校或研究机构,是否一定都必需继续集中在上海,是值得研究的。
如中央各部在沪的中等专业学校共28处,各种研究设计供销等机构共31处,其中有不少(如土木工程学校、煤矿设计院等)是不应当留在上海的医药卫生方面,上海的潜力也是很大的,可以考虑有计划的抽调一些力量支援新建城市及大工业方面的需要。
剧团、曲艺方面上海也有些过剩,上海同志提出可以动员30多个中、小型各种剧种的班子到内地去(多是江浙一带地方剧种,西北地区不一定欢迎)这许多方面,都足值得有关部门加以考虑的,我们因不熟悉业务,且时间有限,没有进一步去钻研这些问题。
一个多月的工作,对执行中央6月1日的指示,仅仅是一个开端,就是说把上海的大体的情况摸了一下,把上海同西北各省市的关系接上了认真贯彻中央指示,今后还需要采取许多措施,我们已同上海市委大体商定了以下各点:(一)由上海组织几个专业的访问团(上业的、商业的、市政建设的、劳动力调配的等)去西北各省市访问,中央有关业务部门派人参加。
进一步了解内地新建丁业城市各办而的需要情况,继续签定[订]一些具体的支援西北各省市的计划(二)明年上半年或至迟7月份再在上海或西安开一次座谈会,总结一年来迁厂及劳动力调配的经验教训,以便修订一计划并改进以后的工作。
(三)赴沪工作组继续保持联系,并存国务院三办内设立一个三、五人的专业小组,以便在薄主任的领导下,联系各方,研究解决些问题,继续具体主持这一工作以上各点,均经市委同意市委对我们的工作,只有一点认为不够,就是对于万一战争发生,上海究竟怎么办?我们研究的太少,没有解决他们的问题。
我们以知识水平的关系,是有意识地没有在这方面做更多的考虑,这是我们的缺点,这也是我们这个工作组不可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另外,我们深深感到紧缩上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政策性的问题很多,牵涉的方面很广,由于我们思想水平低,科学知识不足,许多问题研究的很不深刻(如工资等等),一下子还很难提出具体的意见来,所以我们的工作离中央要求的“提出初步的、可行的将上海、天津两市人口和工商从业人员有步骤地迁往新建工业城市的方案”还有很大距离。
以上各点,请审查,我们打算待取得中央指示后,再去天津,继续进行未完的上作国务院派赴上海的工作组1955年9月7日上海市劳动局关于上海临时壮工继续留在西北地区参加国家建设的请示报告(节选)(1955年9月23日)。
根据劳动部全国一般劳动力平衡会议,关于从沿海城市多余劳动力调配到需要劳动力的西北地区支援国家建设的决定,今年5、6月份由本本市动员了3 097名工人至西安、兰州参加基水建设临时工作,现将主要情况和今后意见简报如下:
今年本市调往西北地区的临时壮工中调至西安的2 697名,调往兰州的400人这些工人年纪较轻,劳动力较强,政治情况不复杂,对参加国家建设的政治热情很高由于当地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建筑部门、劳动部门的积极协助和支持,及时输送了上述工人,满足了需工单位的需要,保证了工程的如期进行。
工人到了工地后,极人部分人能虚心学习,积极劳动,并逐步习惯了当地生活在企业单位直接领导和教育下,出现了不少优秀事例,有的小组评为优秀小组,获得了光荣红旗,有的工人评得三等功青年工人中也有被选为出席公司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工区代表的。
不少工人由于在生产上的积极表现,得到了个人与集体的表扬和物质的奖励,劳动效率从实行计件制以后,大部分工人能达到或超过定额日前大部分工人情绪安定,并表示合同期满后愿意继续留在西北参加建设工作,有的已在添置御寒农被,准备在当地过冬。
有的工人还要求把家属搬去,打算在西北安家以上情况,说明了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项运动,工人社会主义觉悟的不断提高,也说明了当地党政机关和建筑、劳动部门的直接领导和帮助这批外调工人根据合同规定,约在本年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陆续期满,关于这批外调壮工在合同期满后的处理问题,我们意见为了继续支援西北地区国家建设,并贯彻上海城市改造的方针,拟请中央同意继续留在当地适当调配工作,最近据西安市劳动局负责同志谈:西安地区明年基本建设仟务要比今年增加很多,一部分任务还将提前在今年第四季度组织冬季施工。
因此,估计建筑部门除在内部调剂解决外,尚需要一批临时壮工,同时上海去的工人多数都愿意继续留在当地工作,说明争取把这批外调壮工留在西安、兰州等地区工作是可能的我们的具体意见是:一、外调状工合同期满后,如原单位有冬季施工任务,在首先解决基本工后,优先照顾外调壮工的工作,根据工作量和时间继续签订合同。
二、如原单位冬季施工任务少,不需要临时壮工,或冬季不施工,即请当地劳动部门在可能范围内调配到其他需工单位继续工作三、在以上二项都不能实行时,请当地劳动部门协助与企业单位协商,在原来基本工进行冬调时,由本局负责经费委话企业单位代训。
四、如建筑单位有少量冬季施工,除吸收基木工外,不再需要临时壮工,又不办冬训时,拟请当地劳动部门向企业单位协商,借用原有工房及伙食等设备,在当地劳动局的直接领导和具体帮助下,由本局派干部组织工人进行政治学习,以待明春工程开展时继续调配工作。
这样可减少工人往返车费及各项动员经费和人力物力的浪费,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是有利的五、关于工人留在西北地区,由于气候比上海冷,必须及早动员工人省吃俭用,积蓄一部分钱添置农被如有少部分人,家庭负担重,添置棉衣、棉被确有困难者,可减轻其对家庭的负担,由本局根据其实际困难情况,对其在沪家属以临时救济补助解决之。
为把这一工作做好,除责成本局驻西安及兰州两地工作组在当地劳动部门直接领导下加强宣传动员,做好工人政治思想工作外,并请当地有关领导机关及建筑单位具体予以支持和协助,本属并责成各区劳动科做好工人的家属工作以上意见,请迅予审核,如同意,请会同中央建筑工程部批转陕西省、西安市及甘肃省、兰州市有关部门办理。
上海市劳动局1955年9月23日关于上海代表团在兰活动情况及协商有关问题的汇报(1955年10月28日)上海代表团于本月17日晚来兰,至今已11天,现将其在兰活动情况及与我们协商解决的有关问题,作如下汇报:
一、在兰活动情况上海代表团来兰后,省市抽出干部专门负责接待共同商议排列议程,按议程进行活动首先我们组织有关部门介绍情况,共召开7次座谈会由兰市杨书记、孙副市长介绍兰州市总的情况,并由省计委、省劳动局、省文化局、市商业局,分别介绍工业、农业、文教、卫生、商业、服务业,及劳动力调配情况。
其次在全面介绍情况后,分别深入有关部门进行访问了解在省文化局、市商业局、手工业管理局座谈五六次,店员工会座谈6次,工商联座谈9次再次是进行参观,了解情况以两天时间参观了西固、七里河、东郊、十里店、安宁堡、盐场堡、雁滩等地,对兰市全貌作一概括了解。
并先后参观了两火车站、兰州宾馆、专家招待所、友好市场、剧场、影院、旅店、理发、服装、洗染、货栈、照像[相]馆、饭馆、浴池等最后并就服务业和文化事业与有关部部门作了协商这次上海代表团来兰,由于省市党政的重视,高书记亲自去看两次,我们又重视了招待,因而上海代表团对我们总的印象是:甘肃省与兰州市是有很大发展前途的,他们的干部印象好,资本家信心高。
对省市领导同志的重视,亲自介绍情况,招待周到,表示很满意另外也有不好的印象:(1)主食品价高,而生活程度高;(2)三轮车、理发、洗澡等服务业价高,技术低,有些制度不合理;(3)工资水平上,虽服务业并不低,但总的水平低。
一、具体问题的协商情况经上海代表刚与有关部门协商、核算,就服务业、文化事业和属于服务业方面的输送人员,取得了大体一致意见1.服务事业:拟建旅馆二,分别设七里河、西固区,每一旅馆投资31万元,从业V人员93人;浴池三,分设东郊、七里河、西固区,每座浴池投资60万元,从业人员60人;堆栈一,设于西车站,投资80万元,从业人员20人。
共投资160万元,从业人员386人2.文化事业:拟建影院三座,分别设庙滩子、盘旋路、民主东路共投资27万元(内有批发商资金10万元),从业人员50人3.服务性方出的劳动力训配:兰州宾馆调60人,专家招待所调60人,市手工业管理局调各类技工70人,共调190人。
4.为了领导上海迁移设立之行业方便起见,协商设立一公私合营性质的服务业方面的一企业公司以上共由上海投资187 万元,共调从业人员626人我省商业厅可投资堆栈20万元,省文化局可投资影院10万元服务业如要公私合营尚须筹集少量资金。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意见1.上海提出批发商资金,每5 000元带从业人员一人如算满账安置人员已经超过,但因上海批发商资金所带人员不适于服务业,尚要我们安置批发商转业人员340人除拟建服务业内安置83人,市商业局安置50人、市手工业管理局安置10人外,尚余207人须我省处理。
我们意见:由省商业厅、省供销社分别安置2.股息红利问题提出两种:一种为私股保息办法,一种为四马分肥我们意见,应按中央公私合营企业条例中的四马分肥办法较妥3.转业、迁移中的职工工资、家属安置费、路费、运输费如何处理?我们意见:按上海市向中央呈请迁厂中的同类问题处理。
4.资本家的职务和政治地位问题我们意见原在上海如何安置,到兰后同样安簧另外上海市提出意见,亦可特殊照顾5.调动人员和用钱的时间问题原则上现在即着手准备,明年上半年结束,由各单位在[再]具体研究6.组织领导问题。
因系服务业和影院又都在兰市,应由兰市负责这一工作,并组织代表团到上海具体解决7.协议的签订问题先将旅馆、浴池、影院,宾馆、专家招待所、市手工业管理局所需人员,签订协议四、上海代表团的建议1.建议兰州市设一清洁公司。
应考虑设立2.建议工业上吸收上海资金亦应考虑吸收3.建议运输方面要卡车亦应考虑4.建议给友好市场输送些人员现在尚不考虑因本省转业商人尚多5.玉门、郝家川的问题玉门可考虑一旅馆郝家川亦组织一个以上汇报希批准,以便进行签订协议。
1955年10月28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建设办公室关于抽调市政建设力量支援内地建设的报告*市委:(1955年11月5日)本年7月份随同务院三办谷牧副主任来沪之中央城市建设总局工作组,会与我们洽商抽调市政建设力量支援内地建设,取得了初步协议。
现按城市建设总局10月25日来电,要求自本年11月份起开始抽调本月初又遣市政工程局丁副局长来沪具体商谈,经双方同意,1955年拟抽以下人员给城市建设总局,支援兰州城市建设交通局:梁志明(党员副处长),陈育俊(副科长,电机工程师);
市政工程局:陶鼎镇(科长,道路工程师),另抽调工程师2人,技术员4人,一般行政人员2人,技工3人;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技术员5人,技上42人(因任务紧迫,10月下旬已有技术员4人,技工34人去兰州)据丁副局长谈,抽调以上人员,已告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三办,不久即可办妥正式调干手续来电告市委,因任务较急,要求我们即做好调干准备。
此事已口头告组织部黄庆熙同志关于迁调一个水泥制管厂和机械筑路队给甘肃省,原则上已获协议,市政工程局已派专人去兰州具体了解关于自来水和污水处理厂的全套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丁副局长来沪时说可于1956、1957两年分批抽调。
故上述各项有关器材、人员之配备和迁调日期均尚未具体确定,需于今后继续商谈特此报告,请予核示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建设办公室1955年11月5日上海市第三批动员技术工人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工作计划1954年11月22日。
市委:兹送上本市第三批动员五金技术工人支援国家重点建设下作计划乙份,请审查指示如属可行,请即批转各区委、产业党委、市级地方工业管理部门及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党组为了继续动员本市五金技术工人支援困家重点建设,根据中央劳动部指示,在本年第4季度继续动员2 410名四级以上的五金技工,支援航空工业、汽车工业、拖拉机业和石油工业。
这些工厂均系141项中重点建设工程,有些厂随着基本建设逐步完成,急需技术工人投入生产为了保证这些工厂所需技术劳动力的及时供应,上海地区应尽最大努力完成这一光荣任务并通过这次动员工作,进一步摸清本市五金技工分布状况。
推动各企业逐步进行.(计划的培养和合理使用技术力量,为今后继续抽调技术力量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为此特订立以下计划一、任务与要求(一)这次共需技工2 410名,计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管理局1610名,其中长春第一汽车厂900名,洛阳拖拉机厂410名,洛阳滚珠轴承厂300名;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所属一 一一、一 一二等6个工厂667名;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汕工业管理局所属兰州炼油厂133名。
(二)这些工厂在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因此条件要求较高,希望有四级技工一半,五级以上技工一半,并要求配备一批党、团骨干对技工具体要求是历史清楚,政治可靠,身体健康,有培养前途,能服从组织调配,愿为国家匝点建设服务者。
(三)这次所需技工除兰州炼油厂133名参加基本建设安装工程外,其他都是直接参加生产的固定工人长春第一汽车厂及第二机械工业部所属工厂均要立即投入生产,洛阳拖拉机厂、滚珠轴承厂和兰州炼油厂抽调的技工需要继续留在上海及无锡等地国营工厂培养一个时期,从政治上、技术上进一步提高后再行外调。
…………市劳动局党组1954年11月22日上海市第二商业局关于西北重点城市饮食服务以及文化事业访问情况的报告(节选)(1955年11月25日)今年7月份中央在上海召开重点城市劳动力平衡会议与西北各地代表团签订了服务行业输送的初步协议,当时各地材料准备不够,要求我市随即派工作组去各地访问,以便进一步研究扩大输送问题,为此我局于今年9月中旬会同文化局、店员工会、工商联及吸收一部分工商界代表参加组成一个访问团赴洛阳、西安、宝鸡、兰州等新兴工业城市进行工作,于11月初返沪。
在访问过程中,各地党委和人民委员会对我我们这次到西北访问均很重视,并给予具体的领导和帮助,领导同志均亲自介绍情况,协助研究工作,因而工作进行很为顺利,初步协议由我市输送人员共1 847人,并建立了今后良好关系,对动员私商转地经营在各方面也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兹将访问中了解情况和对口前输送工作的打算与意见汇报如下:这四个城市都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城市,国家都安排了几个以及十几个重点基建项目,根据目前各个城市规划,将来城市面积要比现在大几倍,甚至10多倍西北地区由于铁路、公路大量新建,基建上程的迅速发展,矿区埋藏大量开发,因此人口人量增加。
洛阳市解放前仅9万人,现已突增至386 000人,1960年前计划发展剑50万人;西安市解放初期仅50多万人,现已发展到90多万人,第一个五年计划末将超过100万人;宝鸡市解放初期仅9万人,现已发展到18万人,明年即可超过20万人;兰州市解放初期21万人,现已发展到52万人,明年计划增加9万人。
…………工作收获:一、经与各地研究初步协议由我市输送人员共1 847人(饮食、服务业1 592人,文化事业206人,其他49人),其中洛阳输送353人;西安输送248人;宝鸡输送185人,兰卅输送1 061人。
以上属公私合营的1 015人;私营迁店的211人;统一调配工作的621人同时因各地希望上海输送的服务业能在技术经营管理及服务态度等方面起带头与革新作用,要求上海投资建造若干文化、服务业房屋,以便进行公私合营,经初步研究由我市动员私营商业转业资金270万元(服务业方面226万元,文化事业方面44万元),其中在洛阳新建旅馆一所,浴室座,电影院一个,投资45万元;在西安新建服务企业公司一所,投资14万元;存宝鸡新建旅馆一所,电影院一个,投资21万元;在兰州新建仓库一个,旅馆二所,浴室三座,电影院三个,投资190万元。
除了仓库和电影院外,其它投资企业内均附设理发、洗染、饮食、服装、照相等服务部门,企业人员根据经济核算的原则,除经理外,全部由上海配备,投资资金股息各地希望按四马分肥的原则实行分红制,我们提出可考虑定息办法,关于转业户资本家的安排问题,各地都同意根据转业户资方在上海的政治地位以及转业过程中的工作表现,尽可能了以安排照顾,另外,各地提出各种技工131人,宝鸡需要普工1 000名,以及一些工业或手工业迁厂或投资(如砖瓦厂、煤球厂、水泥袋纸厂等)需要双方进一步研究,再作决定。
…………在这次访问巾,西北重点城市还提出在工业、文教、卫生、交通运输各方面给予人员支持的要求,并希望上海能派工业代表团去两北访问,仅兰州一地,明年要求上海输送的基建工人,即在15 000至20 000人,亦要求与上海市劳动部门加以研究,因此建议本市有关单位加强与各地的联系,以更好地组织输送支援各地需要,使工作获得进一步开展。
上海市第二商业局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关于佛慈药厂外迁甘肃的报告*(节选)(1956年2月9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轻工业办公室:本局所辖佛慈药厂,现有从业人员45人(内职工42人),设立于本市同心路164号,专事生产,国药提炼,改型的产品,销售区域尚广,部分产品,如狗肾丸等并有出门任务,销售国外,南洋—带。
兹有甘肃省工业厅高建西局长等组成工作组来沪,曹来局接洽需要上述药厂,当即介绍至该厂实地参观后,表示欢迎内迁我局认为该厂内迁,不影响上海生产能力,而且可促进内地制药工业的发隧,因此我局同意内迁为特备文请批复俾便遵办。
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
1956年外调的熟练工人约占全市现有技工的4%以上外调的技术人员相当于全市现有在职技术人员的7%左右学校外调的相当于去年高等、中等及工人技术学校全部毕业生的58%左右知识青年有16 474人,其中84.6%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同时知识分子也有4 518人,其中一部是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的。
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党组关于市政工程局历次外调工人工作检查报告(节选)(1956年6月16日)市委:我局自1951年起,历年抽调工人支援全网各地共1 136人,和本市机关353人,共计1 489人1954年以前陆续支援沈阳、长春、哈尔滨及西南两北等各地人数约300余人,其中一般都是四级以上五金机械技工;1955年上半年本局机械厂全厂迁往洛阳计职工245名;1955年7月支援太原市政建设局土建工人28名;1955年12月支援淮南矿务局培养采掘工人117名;1956年2月为洛阳市政工程之需要,输送柏油工和埋管工58名;1956年2月又支援甘肃省城市建设局制管工和吐建工人468名。
(其中10名系第二批调去)以前几批的外调工作,由于每次人数不多,故一般采取由人事部门摸底审查,个别动员,照顾困难,组织欢送后几批因人数均较多,有些要求条件较高(如淮南矿务局掘煤工人要求年轻力壮,且工资待遇低),故采取集中力量,分别排队摸底,统一安排动员工作。
在动员支援兰州人时,一面鉴于社会主义高潮对广大工人的影响,一面满足于以往支援经验,简单的采取大会动员,骨干带头,群众报名,领导审奄的办法,加上时间仓促,动员不透,掌握不严,放松了动员中的思想教育工作…………
市政工程局党组1956牟6月16日中共上海市委关于交大迁校问题给中央的特急电报(1956年6月27日)中央:交通大学系院系调整时,在原有基础上集中7个学校的机械、电机、造船系科而成的多科性工业大学,老的师资较多,去年春季为考虑国防条件及工业口大学的合理分布,高教部提出交大西迁,我们当时曾建议交大西迁后为上海留一分校,或交大仍留上海而为西北筹设新校,逐步一分为二,兼顾上海、西北。
以后决定全部西迁,并即在西安筹建新校,交大原址留给新办的上海造船学院,我们曾经同意上月在京从事科学规划的专家以交大西迁将影响学生质量、科学研究、特别是培养无线电人才的任务,要求改变部署,停止迁校我们根据总理、富春同志、高教部的指示,会同交大负责同志就以下三个方案进行具体研究:。
(1 )交大仍留上海不搬这一方案的优点是在华东地区可招到水平较高的新生,同时,上海目前电机机械工业生产基础较好,其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及图书资料条件也较多较好,可以充分利用原有传统,互相配合发挥潜力,为国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研究事业,亦可支援西北建设新的工业大学。
但问题是自交大决定迁校以来,一方面西安校舍已按交大需要设计建筑,今秋已可完成9万平方米,足以容纳一、二年级,明年全部建成可供交大顺利发展之用另方面,在上海海则自去年以来即停建各项专业实验室及其他房屋,现在从(重)新建筑,也须一、二年,在时间上所受损失已与西迁相等或更大。
同时,上海造船学院已定今秋开学,若交大不搬,则该院及交大今秋增招的数干学生尢法容纳(2)交大仍按原定计划迁西安这一方案的优点是:从长远看,对西北工业基地的建设及交大本身发展,都比较有利其次是交大今后将办工程物理专业,可与西北其它学校的原子物理专业互相配合。
再次是可以避免改变部署所引起的一系列实际工作的困难其缺点即是西北地区高中水平还较差,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较少,在短时期内,将对学生质量与科学研究上作有不利影响但若在统一招生中仍多招一部分华东区学生,加之西北科学机构与新式工业的建设,这些缺点可得补救。
但上海无一电机机械类大学,仍是一个缺点(3)我们在权衡了以上两个方案的利弊以后,认为在目前条件下较好的办法是:交大仍按原计划西迁,即自今年开始,由交大负责为上海筹建一所新的电机机械类大学这一方案的优点是:可以充分运用交大条件配合西北工业基地建设,交大亦可得良好发展条件,而上海仍得适当兼顾;上海新校逐年建设,在交大方面可以从容输送师资,在上海方面又可以逐年完成基建筹备;同时,从筹建一所新校的任务来看,上海的困难也比西北小。
当然在交大迁走,上海新校未完全建成之前,在上海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配合工业生产等方面还会有所脱节,但二、四年内也可逐步弥补这一缺点在这一方案内也曾考虑另一办法,即不另建一新校,而将上海造船学院予以扩大,改为多科性的工科大学,包括机械电机类专业。
这一方案的优点是建校比较容易,但缺点是造船学院本身发展规模已定为7 500人,若再加上新任务,势将超过万人,规模太大,性质太杂,造船与其它系科领导系统又不同,很难办好还是以另办一校为好如如央同意在上海新办一个工科学院的方案,则我们的具体意见是:
(1)上海新校可定名为:“上海机电学院”(或其它名称),设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工具、铸上、金属热处理、涡轮机、锅炉、发电机配电网、电机与电器、有线电讯、无线电工学等3个系、9个专业发展规模日、夜校各4000人。
为充分利用上海条件,减少脱节,今年即开始招生1 000人,暂在造船学院内上课由造船学院与交大共同负责,以后师资由交大逐年配备,并请高教部指定浙江大学与南京工学院亦予适当支援其中涡轮机、锅炉专业师资尚须哈尔滨工业大学支持。
交大原有筹建3所新校的任务,这个即做[作]为第一所,并为交大增配新助教,但今后交大为新校配备师资时,应采新老搭配办法,即配一些骨干(2)请将这所新校列入国家计划与预算,并请由高教部即成立新校的领导机构及规定今年的招生任务,通知招生委员会。
至于新校校舍,以利用交大原址为宜,交大原址本不够上海造船学院应用造船学院不如根本迁至江南造船厂附近建校,这对以后工作将有莫大方便因此一机部须为造船学院造新校舍,同时高教部也须为“上海机电学院”筹建专业实验室等。
(3)关于中央科学规划时曾提出的在上海恢复无线电专业,并拟一次招生1 000名事,我们意见,由于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上海原有无线电师资大部调至南京工学院,留下的亦纷纷改教其他课程,现有的师资已经不多,因此我们意见,交大电讯系原定今夏调整至成都电讯上程学院的师资,是否可以留下一部分适合担任有线电讯及无线电课程的给新设的“上海机电学院”,南京工学院原定训整争成都的亦可留下部分师资,由各校分担这一任务。
把各校无线电师资过多集中在一、二所学校单,对于将来发展不一定有利此外,我们将在上海设法另觅帅资,这方面的专业,上海今年可招生200名以上意见是否有当,请中央考虑决定中共上海市委员会1956年6月27日交大确定迁校方案——分设西安上海两地实行统一领导
南洋工学院并入交大 造船学院与交大成立联合委员会好知最近,交通大学举行了一次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解决迁校问题的方案” 这个方案中说:在全校师生员工关于迁校问题的讨论中认为,根据让会主义合理布局的原则,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西北地区需要一所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多科性工业大学,支援西北建设的任务是交大所义不容辞的。
同时,在讨论中也考虑到迁校时的一些困难为使交大充分发挥作用,既满足西北建设的需要,又照顾到上海的需要,为此,采下列方针:“一、交大分设西安、上海两地,两部分为一系统,统一领导“二、两部分根据西北及上海地区的要求,各负担不同的任务。
西安部分任务为:完整地设置机电方面的主要专业,逐步添设新技术和理科方面的专业,并发展成理工大学;它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适当照顾数量上海部分任务为办好机电等各专业,着重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方案中规定,交大今年暑假“在西安招佳的有: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及工具,铸造工艺及机器,焊接工艺及机器,金属学及热处理车间设备,内燃机制造,涡轮机制造,锅炉制造,压缩机及冷却机制造,热能动力装置,电机与电器,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发电厂,工业企业电气化,高电压技术,无线电技术,数学及计算仪器,自动学及远动学,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工程力学等专业;上海部分则招收机电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及工具,铸造工艺及机器,金属压力加工及机器,焊接工艺及机器,金属学及热处理车问设备,热力机械,热力机车,电力机车,车辆,起重机,电机与电器,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发电厂,工业企业电气化,电气仪表专业的学生。
”关于教职员工调配以及图书、设备调配的原则,方案中也做了具体规定图书、设备原则上应优先照顾西安需要这个方案足根据周总理关于交大迁校问题的讲话精神,经过各方面长期讨论和该校近年来连续召开的校务委员会会议、系主任会议、科研组会议屡次协商而议定的。
在历次讨论、协商中,大家对1955年当时决定交通大学迂校情况和条件,以及1956年以后的已变未变的情况和条件,进行了反复的比较,并且分析了现在主张迁校的理由这个方案现在已上报高等教育部审批中,待批准后再行实施。
在交大讨论通过上述方案的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高教部杨秀峰部长列席并作了指示杨秀峰说,这个迁校问题的方案,正确地结合了国家建设利益和个人利益,较为妥当地照顾了各方面矛盾的解决他又说,尽管现在解决了,但不要忽视当前的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要仔细研究努力克服这些困难,做到保证教学质量,有利于支援西北建设。
高教部、电机部、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及南洋工学院最近共同商讨决定:将南洋工学院与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合并为了适应新情况,上海造船学院经高教部、一机部同意后,也已决定与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成立联合委员会,以便统一一安排共问有关的工作。
《解放日报》1957年7月13日上海市劳动局关于动员壮工支援西北地区国家建设工作总结(节选)(1956年7月16日)今年1月,劳动部召开基本建设工人调配会议决定:本市应于上半年输送壮工33 500人(不包括会后增加人数)支援西北地区基本建设。
我们在市委、市人委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到4月底止,共送出壮工34 106人,按各单位最后确定的需工计划完成了输送任务这次动员工作,是以本市已登记失业人员和社会上其他失业、无业人员为对象,经过市劳动局统一安排,由各区劳动科按照分配的任务统一动员,输送出的工人,一般均经过公安部门的政治审查;卫生部门的体格检查;需工单位的最后核定。
因此质量较好,基本上符合需工单位要求如输送到宝成铁路、兰新铁路、西北工程管理总局、兰州砖瓦厂等9个单位的壮工10 258人,从政治情况来看: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106人,占1.034%,一般群众9 225人,占89.929%,从年龄来看:18~25岁5 938人,占57.8%,26 - 30岁1 841人,占18. 04%,31 - 35岁1173人,占11.43% ,36~40岁1 306人,占12.73%,从文化程度来看:文盲1 204人,占11.7%,小学7622人,占74.4%,初中及初中以上1 432人,占13.9%。
…………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宝成铁路上作的壮工4 015人中,2月份已有250余人获得一、二等奖及其他物质奖励,参加兰新铁路工作的壮工4 556人,4月份有12人获得奖状、83人获得奖金长宁区陈大毛小组在宝成铁路运黄砂时改进了工作方法,一天装18~19车,比其他省份民工一天装8~9车超过一倍以上,在西安市建公司501工区工作的上海壮工208人,绝大部分过去都末做过基建上作,劳动力不强,开始时只达到定额65%~79%,经过很短时间锻炼后,工效即显著提高,如邵万庆小组担任挖土上作,8天后即平均超额13.07%,刘桂芬小组任打夯运土工作,5天后即平均超额105%。
由于工人在工作上的良好表现,改变了当地有些企业单位对上海工人原来存在的一些看法,目前大都认为上海工人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半较高,一般都懂得一些生产和技术知识,会动脑筋改进工作这次动员输送工作,及时供应了因家建设所需的劳动力,有力地支援了西北地区国家建设,同时对失业、无业,人员进行了一次广泛的政治教育,对社会上劳动力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今后调配社会劳动力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上海市劳动局中共上海市卫生局党组关于上海卫生人员支援各地的情况及今后意见的报告(节选)(1956年7月17日)中共上海市委员会、市委教育卫生工作部:上海市的医务人员白1949年5月至1956年5月底止,已有4 172人络[陆]续抽调及输送中央各省市和部队,其中:医师1 029人,中医师70人,中初级技术人员3073人。
几年来我们自行培养了8218个中、初级技术人员补充了需要医学院毕业的医师由中央卫生部统一分配的,据统计自1951年以来卫生部分配给上海的医师只有87人白1951年至1956年3月止,上海卫生事业有相当大的发展,单卫生系统病床就增了 4747张,此外并增加门诊部(所)26,防治所(站)13,市防疫站1,水上防疫站1,妇幼保健所(站)44,疗养院2所,床位622只[张],地方病防治组2,。
此外中医研究教学机构有:中医文献馆,中医学院、中医研究班各一所等事业机构,卫生事业机构发展所需要的人员都是上海在原有人数范围内自行训整的,因此,在数量上医生、护上等缺额很大,在技术质量方面,主要是两个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水平较高,卫生局所属系统,因为医务人员担负医疗工作较重,学习、研究时问不够,除少数医院外,一般技术质量不高,不少医院主任医师,技术领导上不够称职。
我们认为不断输送技术人员支援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建设足上海的光荣的政治任务,但是为了更有计划的输送医务人员支援全困各地建设,同时也照顾到上海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把现有上海卫生队伍的实际情况及过去上海输送医务人员的概况向市委反映,并提出今后输送的意见,以便市委掌握并希给我们指示。
具体情况分述于后:(一)输送情况自1949年5月份先后支援外地的医疗教学机构有:同济医学院(迁武汉),东南医学院,一个助产学校(迁安徽)和八个医院(至武汉、安徽和部队),输送各地的医务人员(包括巾央卫生部抽调和输送各省市的各类医务人员)至1955年底止,总计输送医师927人,中级技术人员2 825人,共计3 752人。
1956年1-5月份已输送中央卫牛部、河北、江西、东北、甘肃、青海、安徽等地和部队的西医师108人,中医师64人,中级技术人员248人,总计420人其中包括建筑工程局医院迁至兰州由于上海卫生人员并不是由卫生局而统一管理的,因此,除卫生局所属卫生事业机构人员外,就无权调动。
历年来的输送任务,都是由卫生系统及社会医务人员中调出的,几年来输出的医务人员就占卫生局系统及社会医务人员现有人数的46%,几年来除了卫生局培养了一批中级技术人员外,医师的补充很少,加以业务发展缺额数字很大,很多医院事多,人少,特别是医师工作更为紧张。
今后各省、市及部队需要卫生技术干部,希望由卫生部统一计划,统一分配任务列入年度计划或五年规划,以便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按时分批输送今后各地需要上海支援医务人员均应通过中央卫生部统一安排中共上海市卫生局党组。
1956年7月17日上海市劳动局1956年外调五金技术工人参加国家建设计划意见(1956年)(一)现有技工基本情况根据1955年统计资料上海市各工业系统的现有五金技术工人为109 693人其中中央企业有36 445人,地方企业有73 248人。
地方企业中1第一重工业局有39 068人,第二重工业局有26 974人,交通局有2 100人,轻纺工业有2 122人,华东纺管局地方企业部分有1 373人,市政单位有1 611人工种分类根据第一、二重工业局现有技术工人的比例是机工(车、刨、铣、磨)约28. 2%,钳工约27.1%,电工约1.3%,锻、铸工约23. 7%,电焊工约1.9%,冷作工约2.3%,其他工种约15. 5%。
地方企业今年的生产任务有了不少增加,但在全面合英后生产关系起了根本变化,经过经济改组,改善经营管理,调整劳动组织,合理使用劳动力,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后,劳动生产率将布很大提高根据初步估计,企业内的现有劳动力基本上可以平衡,不需增加新职工,而某些工种还有多余。
本局所属技工学校及机械训练班,今年可以结业学员有2 000多人其中第一季度1 000多人,第二季度1 000多人,第四季度50多人,这批学员都经过一年半的学习,技术水平可达三级,年龄都在25岁以下,在政治上亦比较单纯,这批学员今年内都可分配工作。
本局委托各厂代训的艺徒,今年可结业1 400余人其中第二季度700余人,第三季度300余人,第四季度400余人,学习时间已达一年半,技术上可达二级,年龄轻,内有20%至30%是初中毕业牛,这些艺徒学习期满后除个别因条件不合或代训单位留用外,其余均可分配工作。
本市目前散流在社会上失业、半失业或做临时工的五金技术工人还有相当数量由于在过去几年中组织挖掘潜力不够,因而还有一批至今尚未正式就业根据最近登记结果,已有12 000人进行报名,以车、钳工较多,约占报名人数40%左右,这些工人当中有一部分政治技术条件都很好,可调往各企业去工作,但大部分条件很差,情况复杂,技术水平较低,总的来说,我们还应进一步组织审查挑选,尽可能地分别组织他们进厂工作。
(二)今年的调配任务及具体分配意见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将提前完成许多重点工程将提前建成或提前施工;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使许多地方的农业机器的生产任务增加所有这些都需大量的增加技术工人。
因此上海今年更须调出一部分技术工人来支援国家的建设事业兹将今年调配五金技术工人的任务确定如下:今年本市调配五金技术工人的任务总数为11 000人具体来源及要求如下:1.从地方企业系统内调出在职的五金技工3 000人。
其中:第一重工业局1 760人;第二重工业局910人;交通运输部门160人;轻、纺工业部门170人技术等级要求四级为80%,五级为20%2.从本局所属技工学校、训练班及委托企业代训的艺徒计共调出4 000人;技术等级大部为三级左右。
3.在失业人员中调选4 000人,要求大部分为二、三级,四级以上占10%今年调出的11 000人,分四个季度调出:在第一季度调出3 150人,第二季度4 739人,第三季度1 470人,第四季度1 641人。
在职工人调出时间80%放在下半年,第二季度仅调出600人占全年20%失业技工主要在上半年调完,技工学校学员及代训艺徒按结业的时间调出关于11 000名五金技工的具体分配意见:(1)由劳动部平衡调往重点国营企业4 400人。
其中在职调四级以上的2 700人,技工学校学员1 500人,代训艺徒200人(2)经劳动部同意后训往各省市地方企业3 200人其中江西500人,甘肃700人,陕西300人,内蒙古700人其余1 000人经劳动部平衡后调配其他地区。
这3 000名技工来源为:技校学员600名,代训艺徒800名,失业技工1 400名,在职的200人(3)补充本市各企业3 000人,来源为:技工学校学员400名,代训艺徒200名,失业技工2 400名这3000人主要补充第一、二机械工业部在沪各厂,小部分补充地方重工业中央企业必须经劳动部统一平衡后,再予调配。
(4)部队及国防单位200人,主要是海防部队及军队直属兵工厂,其中在职技工100人,失业技Il00人。(5)另外400名为储备数字,以便临时进行紧急调配。…………云南玉溪卷烟厂的由来。
大家可以看到上海不光光是工业迁了出去,就连技术骨干都给了外地可是现在上海还是一样的富,外地还是一样的穷历史证明了题主的设想是行不通的编辑于 2019-07-07 09:40赞同 20535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更多回答
七哥已经变七爹111 人赞同了该回答个人看法是:不合理我出生成长在河西走廊,目前在浙江下面探讨为什么不合理制造业不是简单的加工制造,涉及研发、供应链、设备成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运输成本、市场等一些列因素。
中国制造为什么能崛起也就是上述因素的综合竞争力比较强,使全球制造业逐步转移到中国为什么转移到了长三角、珠三角,而不是西北部也是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1、研发研发能力与当地高等教育水平、居住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有关,是不是能培养、吸引、留住人才。
这些河西走廊都不占优势,高校匮乏、环境恶劣、人文环境也不如长三角珠三角,本地人才还不断外流,何谈吸引外部优质人才?2、供应链、设备河西走廊在棉纺织、农产品、矿产资源等原始材料方面有优势,但是在生产的各环节所需的配件方面无任何优势。
而长三角珠三角都可以达到本地解决大部分生产物料的供应链水平3、人力资源河西走廊五市总共也只有500万左右的人口,大约是温州一个地级市人口的一半制造业需要大量的人口负责不同的环节,人口不足导致生产力底下、成本太高、生产线稳定性不足,任何一个不足,都可以使一个厂子垮掉。
由于环境恶劣,无法吸引外来人口,即使有吸引外来人口的其他因素,但周边的省市比甘肃人口密度更低长三角吸引了安徽河南江西湖北的人口,珠三角吸引了广西、江西、湖南湖北的人口,这些都无一不是人口大省4、运输成本。
河西走廊占据丝绸之路咽喉通道,在历史上国际贸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航海时代之后沿海更具运输优势当然如果之后陆路交通更加发达了(性价比超过海运),河西走廊的交通优势还是很大的5、市场本地及周边大城市消费能力有限,必须出口国外,或者运输到人口较多的沿海和内陆。
这又导致运输成本剧增综合考究,河西走廊并没有能力承接长三角的工业体系但可以发展一些适合自身优势的特色制造业私以为高附加值的机械制造和装备制造业、有资源优势的深加工农产品和清洁能源等其实也就是目前所布局和提倡的一些类别。